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长光程气室的多组分气体监测系统

闫泽宇 孙祚 费宁 刘涛 万涛 刘邦学

闫泽宇,孙祚,费宁,等. 基于长光程气室的多组分气体监测系统[J]. 计量科学与技术,2023, 67(9): 49-55 doi: 10.12338/j.issn.2096-9015.2023.0240
引用本文: 闫泽宇,孙祚,费宁,等. 基于长光程气室的多组分气体监测系统[J]. 计量科学与技术,2023, 67(9): 49-55 doi: 10.12338/j.issn.2096-9015.2023.0240
YAN Zeyu, SUN Zuo, FEI Ning, LIU Tao, WAN Tao, LIU Bangxue. Multi-Component Gas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an Long-Path Gas Cell[J]. Metr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3, 67(9): 49-55. doi: 10.12338/j.issn.2096-9015.2023.0240
Citation: YAN Zeyu, SUN Zuo, FEI Ning, LIU Tao, WAN Tao, LIU Bangxue. Multi-Component Gas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an Long-Path Gas Cell[J]. Metr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3, 67(9): 49-55. doi: 10.12338/j.issn.2096-9015.2023.0240

基于长光程气室的多组分气体监测系统

doi: 10.12338/j.issn.2096-9015.2023.0240
基金项目: 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cstc2020jscx-dxwtBX005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闫泽宇(1997-),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气体监测与传感,邮箱:zbdxyzy@163.com

  • 中图分类号: TB99

Multi-Component Gas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an Long-Path Gas Cell

  • 摘要: 为更好的满足工况环境下多组分危险气体的低浓度范围监测需求,减小测量仪器的体积,提高气体浓度的测量精度,研制了基于怀特池结构的长光程气体吸收池,用于降低仪器的检测限,从而能够探测出低浓度的多组分危险气体。介绍了基于怀特池结构的长光程气体吸收池的设计、工作原理和仿真结果,介绍了光学实验平台的搭建以及红外光源、红外热释电探测器的选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实验。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各个气体的浓度反演模型,使用不同组合的标准气体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计算了实验结果的相对误差。数据结果表明,设计的多组分危险气体在线监测仪器检测限可达5 μL/L,测量误差≤±5%F.S.(满量程),能够满足低浓度多组分危险气体的测量需求。
  • 图  1  气体红外吸收示意图

    Figure  1.  Diagram of gas infrared absorption

    图  2  怀特池结构

    Figure  2.  Structure of the white cell

    图  3  ZEMAX中怀特池三维布局

    Figure  3.  3D Layout of the White cell in ZEMAX

    图  4  ZEMAX的入射和出射光斑图

    Figure  4.  Incident and outgoing light spot diagrams in ZEMAX

    图  5  气体吸收池的尺寸及实物图

    Figure  5.  Dimensions and physical image of the gas absorption cell

    图  6  实验现场设备

    Figure  6.  Equipment at the experimental site

    图  7  系统结构框图

    Figure  7.  System structure diagram

    表  1  各气体检测限(11 cm光程长)及检测到5 μL/L所需光程长

    Table  1.   Detection limits for each gas (optical path length of 11 cm) and required optical path length for detecting 5 μL/L

    气体光程长为11cm的仪器
    检测限/μL/L
    检测到5μL/L所
    需要的光程/m
    CO1102.42
    SO21082.376
    NO901.98
    CO2952.09
    NH31002.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滤光片参数

    Table  2.   Parameters of the optical filters

    目标气体中心波长/nm半波宽/nm
    CO24265120
    CO4650180
    NO5300200
    SO27300180
    NH310540690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单一组分气体准确性测试实验数据

    Table  3.   Accuracy test data for single-component gases

    CO2标准浓度(μL/L)测量浓度(μL/L)满量程误差
    200223.52.35%
    400393.9-0.61%
    600619.31.93%
    800825.32.53%
    CO标准浓度(μL/L)测量浓度(μL/L)满量程误差
    59.24.20%
    3537.92.90%
    6560.2-4.80%
    9590.8-4.20%
    SO2标准浓度(μL/L)测量浓度(μL/L)满量程误差
    58.53.50%
    3532.9-2.10%
    6563.3-1.70%
    9596.71.70%
    NO标准浓度(μL/L)测量浓度(μL/L)满量程误差
    56.71.70%
    3537.52.50%
    6561.6-3.40%
    9590-5.00%
    NH3标准浓度(μL/L)测量浓度(μL/L)满量程误差
    54.5-0.50%
    3532.5-2.50%
    6569.44.40%
    9593.3-1.70%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单一组分气体重复性测试实验数据

    Table  4.   Repeatability test data for single-component gases

    气体 1 2 3 4 5 平均值
    CO2/500 μL/L 525 483 475 509 532 504.8
    CO/ 50 μL/L 47 52 55 54 49 51.4
    SO2/ 50 μL/L 52 53 49 49 55 51.6
    NO/ 50 μL/L 45 46 47 49 52 47.8
    NH3/ 50 μL/L 49 52 55 51 48 51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多组分气体测试实验数据

    Table  5.   Experimental data for multi-component gas testing

    实验组 气体 标气浓度(μL/L) 测量浓度(μL/L) 满量程误差
    第一组CO2524.2−0.8%
    CO2120109.8−1.0%
    NO5052.32.3%
    SO29597.52.5%
    NH3100102.12.1%
    第二组CO5054.54.5%
    CO2400382.5−1.8%
    NO6563.0−2.0%
    SO23533.3−1.7%
    NH34043.23.2%
    下载: 导出CSV
  • [1] TAN Q L, TANG L C, YANG M L, et al. Three-gas detection system with IR optical sensor based on NDIR technology[J]. Opt. Lasers Eng, 2015, 74: 103-108.
    [2] 方丽丽. 基于NDIR的CO2气体浓度监测的飞机火警探测关键技术研究[D].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
    [3] 陈胜源. 基于NDIR技术的SF6气体浓度检测系统设计[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4] 赵勇毅. 基于NDIR技术的双组分气体传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5] 潘斐. 基于NDIR和神经网络的甲烷辨别系统设计与实现[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3.
    [6] 王蕊. 红外光谱仪长光程气体池的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07.
    [7] 王玮琪. 高精度红外多气体传感器吸收池的研究与设计[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4.
    [8] 钟国强. 面向红外气体检测的多通池研制与应用[D]. 长春: 吉林大学, 2020.
    [9] 张云波. 基于NDIR和双通道锁相放大器的高灵敏度乙烯气体传感器系统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22.
    [10] 李洪刚, 关淑翠, 李永刚, 等. 基于ZEMAX的傅里叶红外多组分气体分析仪的光学设计[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 25(1): 55-58. doi: 10.3969/j.issn.1008-9446.2023.01.013
    [11] 沈俞. 基于TDLAS技术的批量种子活力检测分选生产线的设计与研制[D]. 湖州: 湖州师范学院, 2022.
    [12] 刘培源, 李剑, 夏春, 等. 多种气体对烟气分析仪中电化学传感器的交叉干扰研究[J]. 计量科学与技术, 2023, 67(7): 62-67,52. doi: 10.12338/j.issn.2096-9015.2023.0221
    [13] 潘甫钱, 胡斌, 梁晓瑜, 等. 非色散红外CO2传感器温度补偿方法研究[J]. 激光与红外, 2023, 53(6): 887-894. doi: 10.3969/j.issn.1001-5078.2023.06.012
    [14] 李亚飞. 基于红外吸收光谱的气体检测技术与应用[D]. 长春: 吉林大学, 2023.
    [15] 王德发, 李琪 , 叶菁, 等. 气体测量中的线性拟合 [J]. 计量科学与技术, 2022, 66 (10): 3-9.
    [16] 魏丽君, 粟慧龙. 非分光红外(NDIR)探硫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J]. 现代电子技术, 2023, 46(10): 31-36.
    [17] 姚展, 郗艳华. 一种基于NDIR汽车尾气检测系统改进设计[J]. 内燃机与配件, 2022(23): 109-111.
    [18] 王林峰. 用于NDIR气体传感器的硅基红外光源的研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23.
    [19] 郭瑞民. 气体光谱计量技术研究进展[J]. 计量科学与技术, 2022, 66(10): 52-56. doi: 10.12338/j.issn.2096-9015.2022.0145
    [20] 靳长明. NDIR低功耗自供电式二氧化碳传感器设计[D]. 太原: 中北大学, 2023.
    [21] 江湃. 具有长光程的多通道红外气体传感系统[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22.
    [22] 张赵良, 潘斐, 朱菊香. 基于NDIR的甲烷传感器微弱信号调理设计[J]. 自动化与仪表, 2021, 36(12): 85-88,91. doi: 10.19557/j.cnki.1001-9944.2021.12.019
    [23] 熊涛. 新型光室结构的主流式NDIR呼吸CO2监测系统研究[D]. 西安: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24] 王玉婷, 江贵生, 李伶俐, 等. 光学气体吸收池的发展综述[J/OL].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23-10-23].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298.O4.20220930.1132.002.html.
    [25] 孙奥龙, 钱宇昊, 王凯源, 等. 基于Zemax的新型对称式气体吸收池设计[J]. 光学技术, 2022, 48(4): 445-451. doi: 10.3321/j.issn.1002-1582.2022.4.gxjs202204011
    [26] 王若竹. 基于TDLAS的痕量气体检测及燃烧场温度测量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2.
    [27] 马若梦. 基于多次反射直接吸收的烟道气二氧化碳浓度测量的研究[D]. 保定: 河北大学, 2020.
    [28] 宋安. 基于光吸收的电子鼻气体传感方法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21.
    [29] 王福鹏. 吸收光谱法气体传感器的背景干扰消除和关键性能提升[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9.
    [30] 陈晓, 李世光, 朱小磊, 等. 基于长程气体吸收池的单频纳秒脉冲激光光谱纯度测量[J]. 中国激光, 2019, 46(2): 126-131.
  • 加载中
图(7) /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1
  • HTML全文浏览量:  42
  • PDF下载量:  2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0-24
  • 录用日期:  2023-11-03
  • 修回日期:  2023-11-21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11-24
  • 刊出日期:  2023-09-1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