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介绍了测量不确定度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对7种主要的评定算法进行了介绍和归纳,对测量不确定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研和总结。最后,对不同评定算法的适用场景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对测量不确定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为提高核酸测量的准确性,种类繁多的核酸标准物质被研制出来。标准物质是保证量值准确性与可溯源性的“计量器具”,具有复现、保存和传递量值的功能,可以为核酸定性与定量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准确可靠的定值方法是标准物质研制的重要基础,详细介绍了几种核酸标准物质测量方法,重点分析了不同测量方法的原理与应用特点,讨论了测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为核酸标准物质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针对压痕深度测试装置在校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大量实验及数据研究,提出利用二等量块结合机械式比较仪及台架对其进行示值误差的校准,并对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该方法完全满足校准要求。
原油计量有流量表计量、火车槽车计量、立式金属罐计量和数字指示秤计量。为了避免较大计量误差,通常在交接计量方式的基础上采用另一种监督计量方式来保障交接计量方式准确运行。结合实际计量工作,主要讨论数字指示秤计量与立式金属罐计量对比问题。
介绍了气体超声计量系统的计量核查技术,通过对某天然气管道公司多个计量站点的性能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分析了现场计量核查中出现的问题,优化了计量核查方法,并结合计量现场部分典型实验,研究了声速核查结果超差、温度核查结果超差以及气质组分对声速核查的影响。实验证明,计量核查技术是保证计量系统准确可靠的有效措施。
介绍了利用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手机App软件开发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及人脸识别技术等物联网技术开发的智慧物流系统,实现危化品运输车辆的预约提货、智能过磅、电子安检、定量装车等功能。通过该系统,可有效降低危化车辆聚集带来的安全隐患,提高大型港口油品容量计量交接效率,有效管控入场车辆的安全性,提高企业自动化水平。
为解决法定时间量值的远程传递问题,填补可溯源的时间标准及时间计量器具的空白,研究了远程时间溯源方法,参考原子时标国家计量基准(UTC(NIM)),利用GNSS时间频率传递方法,通过驯服铷原子钟、铯原子钟和氢原子钟,研制了远程时间溯源装置NIMDO,基于装置初步构建了远程时间溯源体系。通过多种实验验证,装置在远程端实现了一个高性能的时标,实时与UTC(NIM)驯服同步,相当于在远程端以一定的时间和频率偏差复现了UTC(NIM),超过90%的时间NIMDO与UTC(NIM)的时间偏差优于±10 ns、频率偏差优于±1×10−13,在87%以上的情况时间偏差保持在±5 ns内。
通过对国内已知的三种扭矩倍增器校准方法的比较,分析其校准方法及计算结果的差别,指出当前存在校准方法不统一,校准数据处理不一致,结果评价和分析不全面的问题。通过对现有扭矩倍增器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过程的分析,指出其存在测量模型不完善以及不确定度来源分析不全面的问题,并给出以倍增器实际使用参数(放大倍率)为评价对象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及过程。评定结果分析可知,当测量输入扭矩和输出扭矩的扭矩测试仪由同一上级标准溯源时,可以减小扭矩倍增器的测量不确定度。
为满足生产制造厂家在时间服务产品的设计开发、产品定型、出厂检验等过程中对高精度关键指标测试检验的需要,基于同步至UTC(NIM)时间频率源—NIMDO的远程实时溯源,设计了高精度的时间服务器产品性能验证测试方法。对采用逐步取模补偿的晶振驯服算法的时间服务器进行测试,当使用不同性能的GNSS接收模块A和B作为外部参考时间源时,利用设计的测试方法得到时间服务器与NIMDO的平均时间偏差分别为8.6 ns和2.8 ns,符合产品系列化标准型和高端型关键指标要求。
通过建立卫星共视原子钟驯服装置,将本地原子时与国家时间频率基准参考站进行共视比对,实现了铷原子钟的驯服标准差2.19 ns,时间偏差稳定度(1天)小于1×10−9,相对频率偏差−8.42×10−17,频率稳定度(1天)小于2×10−14;铯原子钟的驯服标准差1.5 ns,时间偏差稳定度(1天)小于1×10−9,相对频率偏差7.03×10−17,频率稳定度(1天)小于1×10−14。本地原子时得到有效的溯源,为完善时间标准的检定系统表提供了技术验证。